海洋生产总值冲千亿 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何这样蓝
海洋,这片神秘的领地吸引着古往今来上下求索。从获批新区开始,西海岸就肩负起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
三年来,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勇立潮头。据统计,新区海洋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22.3%,2016年新区海洋经济指标实现两个首次,即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首次位居各新区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首次超30%,达到30.37%,占GDP比重提升幅度全市考核第一,该项指标已连续三年在青岛市排名第一。
蓝色基因已经深植新区发展。在西海岸,海洋经济不仅擎起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还促进了旅游、会展、游艇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力。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西海岸全域统筹、动能转换,通过海洋经济的带动勇当全市乃至全省的排头兵。
从陆地到海洋,从近海到深蓝,每次启航都为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就在新区刚刚发布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海洋经济仍然被列为重中之重,到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海洋也将承载起新区实现再一次飞越的新动能、新活力。
不辱使命,新区担起海洋重任
在西海岸,海上跟陆路一样繁忙,在胶州湾和黄海拥抱中的新区每天有无数船只穿梭,一头,驶向大海,连通全球;一头,射内陆,装卸过往。新区获批三年时间里,西海岸的海运港口和航道更加繁忙。不仅航运,西海岸的海域面积甚广,海洋经济的广阔天地给了新区大展拳脚的舞台,借助新区先行先试的东风,连创新高。据统计,新区海洋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22.3%,2016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0.37%。
如果说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新区“第九子”是摆在新区面前的一道试题,那海洋经济发展就是新区发展的主题。“我们把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新区的崇高使命,始终坚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陆海统筹协调推进,为新区率先蓝色跨越打下坚实基础。”青岛西海岸新区蓝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三年来,新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在这里规划建设了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10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66亿元,增长21.3%,增速居各新区首位。2016年,总投资3300多亿元的209个海洋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其中,哈船科技高性能船舶等42个项目投产运营,总投资437.3亿元;东方影都影视基地等97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1943.5亿元。
从陆地出发,驶向海洋。新区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出台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意见,建立完善了陆海规划体系,将5000 平方公里海域和2127平方公里陆域同步纳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还打造10大功能区,统筹推进陆海开发建设。
该区成立蓝色经济发展中心,协调推动蓝色经济建设发展;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强化了陆海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着重在产业布局、陆海资源要素配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近岸开发和深远海空间拓展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实现统筹发展,一批重点陆海统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董家口港世界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使用,青连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
新区全面承接功能定位,研究制定了承接国家批复功能定位的实施意见,积极承接国家赋予新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等“四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实施政策研究和产业发展“双轨推进”工作机制,设立20个推进小组,加大功能承接的保障力度。出台了科技人才支持、重奖科技成果转化和便民服务等新区产业发展的十大政策,建立了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
专注创新,企业绽放“新金花”
新区用三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以创新为主线,以自身资源为发力点的特色海洋发展道路。而这一点,被誉为“新五朵金花”的明月海藻或许是较完美的诠释。
走进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厅,有两个展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这里,曾经只是百姓餐桌上的海带,却焕发出了更多新的生命:它可以是吃的、喝的,也可以是医疗用品,还可以是家居日常。有意思的是,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其他品牌,从牙膏到果冻不一而足,而明月海藻的产品已经渗透其中。作为一种源于海洋的天然植物,富含多种生命活性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牛磺酸、类胡萝卜、海带氨酸的海藻,给了创新无限的可能,该集团以褐藻为原料开发的明月牌系列海洋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品、海洋化妆品、海洋医药与医用材料等领域,产品销往美国、德国、西班牙等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上的海藻酸盐生产基地,明月海藻专注于海洋生物研究,实施大制造发展战略,创新打造“海洋健康生活新方式”健康服务品牌,产品涉及海洋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护肤、海洋生物肥料等多个领域。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明月海藻集团毅然当起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排头兵,建立重点实验室,引进先进的研发团队,在海洋医用材料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这是一条创新为依托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明月海藻集团创始于1968年,是中国较早的海藻加工企业,49年来,明月海藻集团专注于海藻特色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目前,无论从科技研发,还是从产业规模上,明月海藻集团都始终担当着海洋生物行业的战略先行者、行业领导者,以及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该集团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年总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3%、25%以上,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制品行业内公认的“第一品牌”。
在新区,像明月海藻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新区发展给了他们快速成长的给养,向海洋要经济,新区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让一批批靠海而生的企业破土而出,参天屹立。
动能转换,海洋经济成钥匙
如果说新区寄托了国家、省、市关于蓝色经济发展的厚望,那蓝色经济就是一把打开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钥匙。作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山东省,迫切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求突破,新旧动能转换被列为“一号工程”,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西海岸,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业已取得可喜成绩。
新区获批之初,船舶海工产业就被确立为新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优化结构、船海联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全链配套”的思路确立,也加快了新区推进船舶产品大型化、高端化,统筹发展研发服务及部件配套,重点发展大型船、特种船、专用船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和海洋工程船舶,实现主流海工装备重点产品及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打造我国重要的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青岛海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总装及精加工生产基地。这里能生产到达国际先进水平的MAN B&W 50-80机曲轴,它生产的多种型号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填补了国内空白。而在这一个片区,聚集了大批船舶海工企业。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始建于2001年,总规划面积超过8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船舶产业区6平方公里;海洋工程产业区2平方公里。是国内、配套功能较完善的船舶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年造船468万吨、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2016年,全年完成产值306.7亿元。
海西湾船舶工业基地和董家口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汇集的项目,承载了新区船舶海工发展的希望。
海洋经济带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力量远甚于此。在新区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提出的十大工程中,就提出推动航运物流向高端物流业态转型,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深远海装备转型,将海洋经济的众多产业作为增量崛起的重要抓手,还将组建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10大协同创新中心等。海洋经济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大门。
联通世界,新区跃上大舞台
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借助海洋经济的跳板助力,新区也跃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徐福东渡是中国对海洋的较先叩问,到如今青岛再次成为蓝色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结点城市。
2016年7月,以“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为主题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共建协议,正式启动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据悉,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已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优先推进项目,通过该平台将着力推动东盟与中、日、韩(10+3)经贸、文化、人员的互联互通。而位于西海岸的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则将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性会址。
据了解,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项目总投资500亿元,总占地3000亩,于201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4.3万平米的国际展览会议中心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预计今年9月底主体封顶,2018年6月底全部建成,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中铁青岛世博城展馆开业后,争取每年举办展会50场以上,展览面积100万平米以上,参展人数超过300万人次。通过举办各类展会,提供长期直接就业岗位1万个,间接增加就业岗位5万个。预计每年实现行业收入30亿元,拉动全区新增GDP200亿元。
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承载国家战略和发展使命的新区,西海岸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入手,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经贸交流、扩大经贸规模,将率先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作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新路径。“十二五”期间,西海岸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累计实现进出口338亿美元,境外投资11.27亿美元,经贸规模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布局未来,打造蓝色新高地
毫无疑问,坚定蓝色跨越的道路,新区未来仍会将海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规划,到2019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5%的高速增长。
游艇产业就是新区海洋经济未来的一大看点。此前,《青岛西海岸新区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公布,分不同时期对游艇这一强带动的朝阳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力求实现初步构筑国内海洋度假的“经典范式”,为青岛西海岸新区营造海洋旅游拳头产品,引领国内度假潮流;鼓励新区积极发展游艇产业成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有力助推器,在带来社会效用、效益的同时,促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带动新区旅游业的延伸、升级形成独具特色的以游艇休闲游作为主要依托滨海度假目的地;并引导新区加快游艇运营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开辟海上游艇航线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发展海上休闲旅游,增强亲水型城市功能。
按照规划,新区力争到2020年,海洋经济规模达到1650亿元,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新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显著提高,船舶海工、海洋生物等优势产业领跑全国,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科技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涉海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左右,涌现一大批技术能力强的海洋高端人才。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人才集聚和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突出的海洋经济新区。
未来,新区将完成蓝色经济布局的“一大中枢轴、两大拓展翼、三大经济带、四大专业片区”。其中以中央活力区及东西两区行政中心为中枢轴,串联起青岛主要港口群,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中重要的海陆经济枢纽;统筹发展陆域和海域空间,形成新区腾飞的两翼,并推动海陆并重的跨区域辐射和开放合作,辐射带动深远海和内陆腹地协同发展;建设新区沿海关联产业发展轴带、近海综合立体科学开发轴带、陆域城乡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轴带;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军民融合创新、深远海资源开发战略保障四大片区。
“十三五”时期,新区蓝色经济发展建设重点任务举措概括为“1561工程”:即突出“1”个主题任务、落实“5”大功能定位、做强“6”大优势产业,培育“6”大特色产业、建设“10”大海洋特色园区,努力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新区将重点做大做强船舶海工、海洋生物、港口物流、海洋石化、滨海文化旅游、海洋渔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重点培育蓝色金融、滨海影视、海洋新材料、游艇邮轮、海水淡化、军民结合6大海洋特色产业。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海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与资源要素的相互渗透,打造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10个海洋特色园区也将建成:高水平建设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园、前湾国际物流园3个省级园区;优化升级古镇口海洋科学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水产养殖产业园3个市级园区;推进建设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水淡化装备集成基地、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园、滨海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园。
为此,新区也将强化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支持,推进陆海统筹改革等,推动各项规划顺利落地。
其中,将推动“百千万”三大人才工程,建设省级人才政策试验区,构筑海洋人才高地,为新区率先蓝色跨越提供智力支撑。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蓝色人才队伍。加大智力支持,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智库,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前沿研究和前瞻性政策建议。
还将加大涉海类高端要素引进力度,引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开展重大海洋技术攻关,力争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8%以上。
新区再出发,向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