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山东青岛的西海岸新区隆重举行产业小镇洽谈大会,12个产业小镇项目现场签约,标志着该区产业小镇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这是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作”,也是新区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岸,包括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即青岛市原黄岛区和原胶南市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青岛西海岸新区于2014年6月3日设立,范围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经济总量紧排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位列第三。西海岸新区战略定位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据统计,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三年来,引进包括27个百亿级项目在内的产业项目1000余个,总投资近万亿元,构筑起新的经济增长极;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00亿元,传统产业实现新跨越。实体经济的集聚和转型,筑牢了新区发展的坚实根基。
2014年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6%,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2.3%,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超过省内6个地级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3亿元,总量超过省内9个地级市。新增规上企业483家、占全市的45%,总数近2000家。今年一季度在山东省县区级GDP排名前茅。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实现35项区级重点改革突破,30项改革列为国家、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创出了改革领域的“西海岸模式”。
百亿引擎动力足,成就“新区新名片”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青岛西海岸新区自成立起便致力于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这构成了新区的发展愿景。海洋战略是新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新区重点构建以“蓝、高、新”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先后落户新区的27个百亿级重点项目构成发展的宏大矩阵,成为引领新区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好莱坞大片《长城》的上映,向世人展示了总投资500亿元的“东方影都”的影视制作实力。“《长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青岛西海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苑梅琳说。所谓“重工业电影”即视效大片,是电影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东方影都打开了中国“重工业电影”与国际接轨的一扇窗。
日前,好莱坞男星约翰·波耶加在网上晒出一张自己在中国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照片,宣布美国传奇影业投资的《环太平洋2》经过六个月的拍摄正式杀青。目前,东方影都15个摄影棚、11个置景车间投入使用;《长城》、《环太平洋2》等25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今后每年预计将有30部左右外国电影、100部国产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制作,影视产业园将吸引3000余家上中下游影视企业进驻。预计未来5至10年,将撬动一个千亿级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为鼓励影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出台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并设立50亿元影视产业发展基金,符合要求的影视项目,高能够补贴制作费用的40%,这一规定远远超过了欧美地区高30%的补贴比例。
基于国际一流的影视设施、精确有力的制作保障、极具力度的补贴政策,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已吸引注册影视公司112家。2016年,影视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影视企业收入比重超过50%,形成影视文化产业强大的“新动能”。
与东方影都比邻而居,又一项改变城市定位之作——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正加速崛起。2016年7月26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为主题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位于西海岸中心区的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作为本次黄岛论坛的有效载体,也将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落户地。该项目于2015年11月30日奠基,按照山东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会展项目规划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和新区城市建设的新名片、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目前,总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的国际展览会议中心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预计今年9月底主体封顶,2018年8月投入使用,并将承办2018年度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青岛中铁西海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介绍:“在投资500亿元的基础上,我们将再追加投资200亿元,谋求更大更高水平的发展。”
据悉,中铁青岛世博城展馆开业后,争取每年举办展会50场以上,展览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参展人数超过300万人次。通过举办各类展会,提供长期直接就业岗位1万个,间接增加就业岗位5万个,年实现行业收入30亿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
存量经济新变革,成就“新区新动能”
创新驱动,行稳致远。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现实,新区在成立之初,就率先拉开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幕,聚焦实体经济,筑牢新区发展的“基石”。获批以来,新区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00亿元。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
在全球领先的商用车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内,一批批高质量的轮胎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着。新区双星集团这条近1000米长的生产线,实现了从定制、排产、送料、检测、仓储、评测的“全程智能化”。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增敏说:“‘工业4.0’工厂的硬件设备80%是我们自主生产的,可以使产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效率是过去的3倍,双星成为中国轮胎行业少有的逆势上行企业。”
作为2015年亚洲品牌500强,双星被授予“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绿色轮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质量标杆”荣誉称号,成为全国行业内率先同时获得这三项荣誉的企业。
与双星集团类似,新区另一家制造业企业,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新旧动能的转换。2017年3月9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新区老牌家电企业澳柯玛惊艳亮相。
展品中一款被比尔·盖茨称为“生命之桶”的ARKTEK,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的目光。该产品是澳柯玛与比尔·盖茨作为投资人的科研机构Global Good合作,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疫苗存储箱,在断电情况下,保存疫苗35天左右,并可满足约6000人社区需要。而澳柯玛参展的另一款疫苗储存设备——元冰箱,即使在撒哈拉以南43℃的高温环境下,断电后仍可持续工作5天,提供2-8℃安全稳定的疫苗存储温度,可解决非洲地区无电、经常停电等造成的疫苗损坏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运行正经历着L型的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任重道远,把握好“大与小”“快与稳”“重与轻”“硬与软”“新与旧”发展的辩证法,不但需要有把握大趋势的远见卓识,更要有攻坚克难的非凡智慧。三年一倏忽,于历史长河不过水波一纹,但对西海岸新区,却是一段里程碑式的历程。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在很多地方城市治理中的产业难题,在西海岸新区却成为巨大的产业优势。
先行先试增活力,创出“新区新模式”
劈波斩浪,砥砺前行。今年5月5日,千亿级产业联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目前,青岛市重点打造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中,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有八条,集聚了5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4731.7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82%,占全市千亿级产业链产值比重的34%。
“产业联盟顺应新一代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趋势,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在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横向发展的壁垒。”青岛西海岸新区有关领导谢龙目说:“这一模式变企业自我管理服务为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重点做好‘四大服务’,即日常管理服务、行业发展服务、技术合作服务、市场共享服务。”
事实上,产业联盟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实现集聚发展,在新区正在进行。作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海西湾已经形成了一条国内领先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
“在国际造修船市场不景气、海洋工程投资放缓的不利形势下,今年一季度海西湾实现产值51.83亿元,同比增长34.58%。”新区蓝色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吴继法说。
在通过联盟形式,推动产业组团发展、融合发展的同时,新区出台《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打破现有人才政策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释放了巨大的人才红利和改革红利。
5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微生物实验室江晓路教授,正在位于新区的青岛海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海藻提取实验。海莱美公司由江晓路教授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是明月海藻集团的子公司。作为海莱美公司的总经理,江晓路以“人才技术入股”占股份34%。明晰的股权归属,调动了江教授和明月集团对海莱美公司研发工作及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以往企业也很为难,我们很难衡量这项技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现在我们在全省率先推出‘持股孵化’这一新模式,风险共担,企业在大规模投资时也减少了后顾之忧。”目前“持股孵化”这一新模式已涉及明月集团20多个子公司,诞生了30多个科技创业团队。其中,10余个子公司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开始盈利。
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动力。新区在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开放合作、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创新已成为新区的活力之源。作为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作”,在延伸提升12个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产业小镇将提供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的新载体,打造大功能区建设发展的新节点,搭建起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载体。